
硬质合金的密度对材质有何影响
>众所周知,人们在选购硬质合金材料或制品时主要是从其硬度,强度和密度来作选择的,而人们在采购硬质合金时往往对硬质合金密度及影响因素又不甚了解(因为不同牌号的硬质合金的密度不尽相同),影响人们正确地选购硬质合金。下面就硬质合金密度、影响因素作简单地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一个粗略的认识与参考。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称作是一种材料的密度(比重)质量m与体积v之比。它是采用排水法测量密度,其计算公式如下:p=m/v, 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一、硬质合金密度与材料成分有哪些关系?
密度与材料成分的含量多少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例如:钨钴合金的密度随钴的含量增加而降低。
二、硬质合金密度与孔隙有哪些关系?
密度与孔隙存在的大小也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孔隙的存在与孔隙存在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硬质合金的密度。由于孔隙的存在,实际密度小于理论密度。硬质合金在压制与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渗碳、欠烧、脏化、鼓泡、脱皮、未压好,等都会导致其密度降低。
三、硬质合金密度与碳含量有哪些关系?
在成分、孔隙恒定的情况下,硬质合金密度与硬质合金中的η相和游离碳有着直接关系。在WC+у+η三相区内,随碳量减少,η相增加,Co减少,у相中W含量增加,密度增大。在WC+у+η三相区内,随碳量增加(游离碳称为“C”类孔隙),密度减少。在WC+у二相区内,随碳量减少,у相中W含量增加,密度增大。一般情况下,正常组织碳含量增加0.1~0.13%,其密度就降低0.1g/cm3。碳化钨(WC,也缩写成TC)的密度是15.7 g/cm3,钴的密度是8.9 g/cm3。
密度在硬质合金工业中通常用于确定一个牌号成分的正确性。与通常的理解不同的是,现代硬质合金的孔隙度水平不能测量密度的方法来确定。碳化钨(WC)的密度是15.7 g/cm3,钴的密度是8.9 g/cm3。因此对于WC-Co牌号来说,随钴含量增加,密度线性减少,碳化钛的增加导致密度降低,因为纯碳化钛的密度只有4.9碳化钨(WC,也缩写成TC)的密度是15.7 ,因此,在选择硬质合金材料时,更好是对材料的硬度、抗弯曲强度、密度及其它物理性能及适用范围有个基本的了解。